良好的体制机制,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实,只要对中央政府官员最近的言论有关注,就会知道,在传统政策上救市的工具不会太多。进入专题: 楼市 。
有房地产开发商说,政府不救楼市就是失职,因为这是前十年经济增长之动力及地方政府财政支柱,并涉及广泛的产业链。尽管央行强调增加个贷来稳定楼市,但面对市场就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种种揣测增加,周小川行长已直接否定了这种市场预期。最近,李克强总理说过了、财政部长楼继传说过了,周小川行长也说了,中央政府不会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最近央行希望增加个贷来稳定市场,这样不仅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会减少利润,商业银行愿意做吗?如果央行都没有救市的工具,其他职能部门更是爱莫能助。面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救市动作频繁,央行也要求商业银行增加个人住房贷款,以免楼市快速崩盘。
更为重要的是,在十八大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对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做了原则性规定,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的作用,由市场价格机制调节,政府职责不是直接干预市场、参与市场,而是保护产权、制定市场规则及保护弱势者利益等。还有,目前房地产市场销售急剧下降及价格开始下跌,并非政府的政策所致,而是市场发展的客观必然,因为住房市场疯狂发展与繁荣已经有十几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中释放出的最令人欣慰的积极信号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增加。
庞大的债务中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所谓地方融资平台积欠的,而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又以游离于央行常规信贷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的形式存在。投资整体上是放缓的,这是好事。但在经历了连续30多年平均近两位数增长的高速扩张期之后,中国经济眼下正步入一个平缓增长的新阶段。长期来看,中国尚未完成经济现代化,目前城镇化率和城镇化劳动力占比均未超过50%,若按城镇化率提高到80%以上、农村劳动力占比降低到10%以下的标准看,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显然还需要很长时间。
而在另一方面,一些人怀疑,中国经济从现在开始通过动手术来完成自我救赎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第三,中国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外汇储备,截至今年3月末,外储余额已达3.95万亿美元,经常项目继续维持高额顺差,中央政府拥有大量储备资金可用于应对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紧急情况
改革需要市场化,市场化就应该招拍挂,但不可避免的是暗箱操作。为什么?国有企业股份,利润都给国有企业拿走了。取消行政级别要从组织上取消。国企去行政化,就是取消行政级别。
从目前的状况看,国资委的监管是有问题的。另外,如果股权结构都是平等的、充分的、自由的,叫什么企业都无所谓。国企、民企这种提法不该被提倡,应主张所有的企业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应该是股权结构。 在经济学中往往不去说所有制,只有马克恩主义才去谈论,以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里面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所以,国家的房子、集体的房子、个人的房子也可以卖,可以出租,如果仅仅是资产的话,这就是平等的权利。比如,人在北京,公司委托其他人管理,或者人在美国,委托一个人管理,流失状况不得而知。
国家的投资公司投资了,在民企范围内说了算:但民企认为自己是国企,因为有国有股份,但是民营企业家说了算吗?现在权利大了,因为盘子大了,但赚的钱少了。关键问题是人员的行政级别,有部级的领导,或是其他官员去做董事长,这是不合理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政商关系的发展,即使行政变了,内容却没有变。有些人认为,在特定领域,例如信息安全或是军工领域不该市场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治理结构,一个是董事会的治理,一个是企业经理人的治理,企业经理人可以在董事会有股份,但是企业经理人是按照管理学的原则,可以自己去分配权限,结构应该是按照股权来投票的机制。近一段时间的反腐涉及到国企主体,以前是政府、企业分开了,人事直管一把手,现在反对腐败,等于通过计委系统又把国有企业抓到了政府的手里。企业应该是私人的,不是国家的。国有企业一般规模较大,大多是部委转换而来,都带有行政色彩,像机械部拆分后,就出现了大国企。
当然,如果做得好,流失一点也没关系。对于国企退出的行业,不单单是竞争性国企的退出。
因为市场是一个代理人、委托人的行为,私人资产也会同样流失,这里存在的就是信任与否的问题。通过各种各样的市场来管理,只要卖掉了,便宜卖也没有关系。
过去改革的思路,基本上是抓大放小,现在混合所有制的概念是,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地位平等。原来是政府部门,但又搞了一个国资委,国资委发挥监管作用,国资委和政府间相当于一个缓冲。
按道理应该是企业自己查处,通过民反方法来走,而不是通过公反。因此,所谓的做强做大没有意义。反腐败就是公反,公反相当于将其当做公共部门来对待,等于把国有企业又变成了公共部门,实际意思就是,反腐在一定意义上是让国企回归政府。当然,也有人反对民企的治理结构,因为可能出现资产的流失。
真正做强做大的应该是民企,发展民企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在美国,卖军火的公司也存在,不能说民企没有实力去做大这些特定的领域,也许未来,民企就能造出好的坦克。
政企关系在国企里有很多种层次,一个是组织分开,不是政府部门。国企、民企或者混合企业制度,不用去界定,一旦界定了就麻烦。
国家权利介入对于企业的行为是很大的扭曲,尤其是国有股份占多的情况,可能会变成利益集团实现目标的工具。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完善市场。
民营企业进入国企,摇身变为国企。国家的权利要确保,要确权,国家权益、集体权益、个人权益都可以确权,确权以后,就像人民币一样,未必可以流通,但这是普遍的权利,不是简单记名的权利。在国有股进入民企或者民企进入国有股情况下,权利应该是普遍的权利,不是一种特定的权利,不能去定位国企。在所有制企业治理中,我们将它上升到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就是政治经济学。
最理想的改革状态是国企私有化,应当支持私企过去改革的思路,基本上是抓大放小,现在混合所有制的概念是,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地位平等。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完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治理结构,一个是董事会的治理,一个是企业经理人的治理,企业经理人可以在董事会有股份,但是企业经理人是按照管理学的原则,可以自己去分配权限,结构应该是按照股权来投票的机制。
民营企业进入国企,摇身变为国企。政企关系在国企里有很多种层次,一个是组织分开,不是政府部门。